輔導小農創新設計的微經驗談

近十年來開始很多人關注「地方創生」、「小農」,早期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有一些新創團隊在協助推動這件事,當時社會跟政府資源不像現在豐富,但近年來政府單位也開始投入不同的資源,在每年都有不同的單位、不同的計畫提供申請補助,支持地方創生的發展,不論是協助地方社區發展或在地小農的自產自銷,已經行之有年。但我們該如何用「創新設計」開始為地方社區盡一點綿薄之力呢?

過度理想化時很難提供實質幫助

當我們執行計畫時,會開始去訪談及觀察小農或社區目前在地發展的狀況,很多時候幾次的訪談或是僅僅一年計畫的陪伴與輔導,針對計畫上的目標的實踐跟成績,可能幫助有限,即便輔導單位或行銷資源公司有心,但可能力量還是有限。

對小農來說,他們需要的可能不是站在對面伸出援手的我們,而是深入瞭解他們的需求,陪伴在他們旁邊,一起想辦法的人。

我們也曾經協助地方社區規劃包裝,想為不起眼的產品重新進行設計,在通路上架時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結果是社區很感謝我們,但無法實際運用在產品上,最主要的原因只是因為原本的產品還沒賣完,所以沒有預算整批換掉包裝。另外我們建議的材質不論是環保或是質感取向,成本都太高,即便社區在換包材的時後也是選一般材質。

這件事情的衝擊是來自於,我們總是想當那個站在對面提供幫助的角色,對於地方社區來說,如果我們要投入,不蹲點個一段時間去深入瞭解深入瞭解地方居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外在資源的輔助也可能沒辦法解決真正的問題。

但這也是在社區在實際發展上與執行補助計畫要兩全最困難的地方。達成計畫上的目標才能撥款,撥了款社區才有經費,但是社區要經營發展絕對不會是一次性或一兩年的事情。

當然這一次的經驗也成為我們後續在投入地方創生的創新設計輔導時,很重要的一個經驗學習。

日本地方設計大師梅原真的創新設計思維

日本地方設計大師「梅原真」創造了許多看似不可能的地方設計,從他親自到地方生活,去了解到當地實際的狀況,以及地方上的經濟發展困境,與鄉民共同生活,把當地居民認為「沒價值」的條件變成具有「絕對價值」的優勢。他認為

地方要真正創生,要先找回自立思考的能力

挖掘地方特色,並以創新的設計去發揚並維持獨特的風景及文化,才是真正實際的幫助。而不是去強硬將每個地方上的小鎮跟都市化的城市相比,或是讓他們發展成具有「都市化」的樣貌。

梅原真的經典案例非常多,最為人所知的其中之一是高知縣的《84Project 案例》。

高知縣的森林覆蓋率為高達 84% 的地方,為日本森林覆蓋率第一的縣,在這樣的條件下是不適合於工業發展,經濟開發的價值也相當低落。當地的居民甚至因此感到自卑。

但梅原真認為這個 84% 反而是高知縣具有「絕對價值」的條件,因此利用這個特點,發展林業復甦並供應建築業需要的原料,還進行整個計畫的周邊設計,例如將 84 變成一個 Logo、一句口號。並鼓勵當地政府的森林政策科改為 84 政策科,用幽默的方式來推動整個縣的經濟發展,最後就連當地計程車司機載客時也會用「84」當招呼語,讓這個原本令居民感到自卑的一件事,變成他們感到榮耀的事。

要先找回地方獨立思考的能力

從梅原真的理念與思維,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如前所述,我們不僅僅要陪伴在地方居民旁邊,還要讓他們懂得獨立思考,因為若只有一方在推動,地方上的居民不認為自己的產業發展需要突破或是創新,最後也可能徒勞無功,相當可惜。

創新的行動,最重要的是需要有開放的心態,並願意接納新事物與刺激。當然,每個地方、每個產業還有許多現實上必須需要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地方產業發展成「具有商業價值」這件事情是否是當地居民需要以及想要的,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斷還在學習與努力。

期待未來能夠持續以陪伴地方社區的方式,深入了解對方的需求及共同思考如何使用創新設計,來為其發展成具有經濟價值的路上盡一點綿薄之力。

圖片來源:梅原真設計事務所、《地方設計》​

Share:

Facebook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