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產品設計團隊直屬執行長
近期關注蘋果系統的使用者都可以感受到,Liquid Glass 整合了所有裝置設計介面及使用流程的美學語彙,不但橫跨了 iPhone、Mac、iPad、Apple Watch,甚至是 Apple TV ,不僅是 UI 設計介面的美學升級,更近一步融合硬體與軟體,讓蘋果使用者從觀看瀏覽、使用到觸摸都重新設計並整合成可跨裝置遞延的美學體驗,將產品體驗拉高到一個全新層級。
接著,Apple 在 7/8 發佈的新聞稿《Apple Announce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Transition》中指出,其世界級設計團隊將直屬於執行長 Tom Cook,這場人事變動可以預見的是,蘋果的設計團隊可能因為組織變動而讓更貼近於品牌核心及產品策略,這項變動同時也可能影響團隊文化與未來發展方向。
這個世界級設計團隊組織變動事件為我們帶來的反思是,如果發生在台灣,這樣的變動為設計團隊帶來的會是正向健康的發展,還是一場令人擔憂的組織變動風暴?當 Liquid Glass 這樣的美學語彙被整合為人機介面以及跨硬體整合的沈浸式體驗,我們是否該回頭思考:
設計團隊在整個組織中的位置,是一個被動執行單位?還是策略核心的共同決策者?
蘋果設計組織發展概況
2015 年:Jony Ive 升任 CDO,設計直屬最高決策層
回頭看蘋果設計團隊這十年的發展史,尤其 Jony Ive 自 1996 年起向 Steve Jobs、Tim Cook 匯報,且於 2015 年被任命為 Apple 首席設計官(Chief Design Officer),並直屬最高決策層,掌管包括工業設計與人機介面設計兩大部門,直接向執行長 Tim Cook 匯報,當時的組織變動代表了設計部門在當時擁有極高的策略主導力與文化影響力。
2019 年:Jony Ive 離職,Apple 不再設立 CDO 職位
而在Jony Ive 在 2019 年宣布離開 Apple,Apple 並未任命新的 CDO,而是由兩位設計主管分別負責兩條設計線,由 Evans Hankey 擔任工業設計副總,以及 Alan Dye 擔任人機介面設計副總,兩人皆轉向向 COO Jeff Williams 匯報,這是 Apple 設計部門多年來首次不再由最高決策者(CEO)直接領導,而是納入營運長 Jeff Williams 的管理線之中。
當時,IDSA 工業設計協會也對此表達過批評「Williams 雖能執行設計任務,但缺乏設計願景或熱情」
2023 年:Evans Hankey 離職,Apple 不再補設硬體設計主管
Evans Hankey 在擔任工業設計副總約三年後,於 2023 年初離職。Apple 表示將不補任此一職位,設計團隊繼續由 COO Jeff Williams 直接管理,也再次顯示設計領導角色的進一步弱化。
2025 年 7 月:Apple 宣布設計團隊將直屬 Tim Cook
隨著 COO Jeff Williams 預計退休,Apple 宣布設計團隊將「過渡為向 CEO Tim Cook 匯報」。這是 Jony Ive 離職後設計部門首次重新回到直屬執行長的結構。雖未補上 CDO 職位,但從匯報線來看,設計部門再次被拉回核心決策架構。
當設計團隊直屬最高決策層,代表什麼?
Apple 的改變象徵一種態度轉向:設計不再只是美學實現的手段,而是整體產品體驗與品牌邏輯的一部分,過往 Jony Ive 時代,設計直屬執行長,擁有高度自主權與文化影響力。離職後轉由營運長主導,設計在產品邏輯中更偏向可行性與效率的思考。而當設計團隊再度直屬於 Cook ,看似整體品牌組織策略介入可能更加深入,但整個設計團隊依舊缺乏 CDO 這個角色,設計部門更貼近核心決策,但同時,可能也需要承擔整個品牌以及產品的策略發展。
Tim Cook 雖非設計背景,卻懂設計策略的系統整合
Tim Cook 並非產品設計出身,也不像 Steve Jobs 或 Jony Ive 親自參與設計審美,但他的背景與領導風格,卻為設計部門帶來另一種層次的支持與轉向。
Cook 擁有工業工程與營運管理背景,過去在 IBM、Compaq 長期主導供應鏈與製造策略。1998 年加入 Apple 擔任全球營運資深副總裁後,成功建立起 Apple 革命性的供應鏈體系,成為 Apple 崛起的關鍵推手之一。在升任執行長前長期擔任 COO,對 Apple 的成本效率、流程穩定與製造品質有極高的掌控力。
雖然他不是設計師,但深知設計在 Apple 品牌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只是視覺美感,更是產品體驗與技術整合的策略核心。接手設計部門匯報並不只是為了「看懂圖面」,而是確保 Apple 的設計語言能與整體品牌策略、製造節奏與未來產品平台更緊密地整合在一起。從這個角度來看,設計團隊回歸直屬 Tim Cook,不只是回到高層視野,更是一種讓設計語彙深度介入企業核心策略的信號。
他知道設計不只是風格,而是產品與策略之間的翻譯語言。
如果這樣的組織變動發生在台灣的企業
Apple 的成功離不開其長年建立的設計文化與跨部門整合的能力,各方優秀的人才所組成的團隊以及領導者對產品設計的開放與尊重,Cook 的高度尊重設計文化與產品哲學,尤其在 Jony Ive 在任時,也給予極大空間,並擅長從策略層面支持設計團隊實現個設計想法。
但如果換成在地文化情境,這樣的變動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多數台灣企業中,設計團隊仍常被視為「執行部門」,負責產出視覺、介面與行銷素材。在這樣的文化中,一旦設計團隊直屬 CEO 或其他高階主管,很有可能陷入更高壓與更少自主的情境:
尤其多數 CEO 或高階主管不具備設計、美學或產品背景,也缺乏語言轉譯機制。即便他們願意傾聽並尊重設計團隊的聲音,但最終其實現方式可能還是為他們執行想法的「一雙手」。
而設計師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執行」,在台灣的整個設計相關學程中,也很少技職能力及制式學科以外的培養機制,例如商業思維的培養。而大部分設計師也不認為自己需要、或具備商業決策的能力。從整個市場需求、大環境到一般大眾,甚至連設計師本身也有同樣的認知,因此沒有足夠的語言與空間參與策略與商業對話,似乎也合情合理。
這個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對企業主(高階主管)與設計團隊來說都可能是場災難。
但實際上,這樣的組織結構卻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常態,也相當難以避免,即便組織並非如此,但高層主管卻也可能不時透過參與設計部門的意見,以展現其權力,又或是捨不得放掉自己為數不多可以掌握意見想法的時刻,而就另一個層面來說,現今人才難尋,企業主又該要如何放心將權力下放?
當進入決策核心,設計團隊需要哪些素養?
我們不在 Apple,而是在台灣中小企業或新創團隊,那麼我們真正要準備的,不只是設計能力,還需要擁有以下素養,當然,這會是資深設計師或主管可以期許自己擁有的:
懂設計,也要懂商業邏輯
美感與感受、產品設計生命周期、品牌一致性等等考量,是設計師能夠展現的基本設計能力,設計師還要能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溝通,以消費者以及使用者為導向,考量市場變化外,甚至考慮部門以及公司成本與可能的風險。
會畫圖,也要會引導與協商,甚至向上管理
在 CEO 直接參與的組織結構中,設計主管不再只是「產出的領導者」,還可能擔任整個品牌或產品策略以及團隊人力協調,要懂得如何建構設計流程外,還有決策流程,並為團隊設定邊界,保持團隊創造力。
能適應組織,也要能建構文化
設計的影響力,不只是來自專案或產品成效,而是長期建立一套讓各部門理解與尊重設計的語言與流程,不僅僅是他人能理解與尊重,也必須培養設計團隊能夠表達。需要的是制度意識、教育耐心與橫向協作力。
結論
Apple 的組織變動提醒我們:
設計不再只是美感執行或產品體現,而是品牌邏輯、使用體驗,甚至是商業策略之間的橋樑。
在台灣,資深設計師或設計主管也許能朝著「商業策略、使用者優先同時兼顧美感價值的實踐者」方向前進,而不只是畫完交稿、等指令修改,解決顧客問題的服務角色。
當然,並不是所有設計師走向資深的路都必須如此,從設計到管理,從創意思維到商業邏輯,也並非是所有對設計與創意有熱情的人想要走的路,而是,我們這一生可能很難遇到像 Steve Jobs、 Tim Cook 以及 Jony Ive 這樣的領導者,只能一直不斷地在老闆不懂、 客戶難搞、大環境艱困的痛苦迴圈,還不如把自己培養成具備良好管理、正向溝通甚至了解商業邏輯能力,能夠參與決策的設計師,那麼也許我們擁有的籌碼會比僅能實現設計稿的自己多得多。
資料來源:
- The Verge – Apple won’t name a new head of hardware design(2023/02/02)
- Apple 官方新聞稿 Apple announce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transition(2025/07/08)
- Daring fire ball -Jeff Williams, 62, Is Retiring as Apple’s COO (2025/07/08)
- Daring fire ball – Jony Ive Is Leaving Apple(2019/06/27)
- 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 The Ive Effect: IDSA Members React to Jony Ive Leaving Apple (2019/06/27)
- 瘋先生 – 蘋果全新系統風格「液態玻璃」設計美學與特色一次看懂
- Wikipedia – Jony Ive
- Wikipedia – Tim C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