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滴水不漏』到願意敞開心房:一次品牌顧問的反轉經驗

從『滴水不漏』到願意敞開心房:一次品牌顧問的反轉經驗
今年參與的青農輔導計畫中,其中有個輔導案例是從最初線上會談時的「滴水不漏」、防備明顯,到後來因為社群策略與 AI 應用的建議而逐漸打開心房,讓我再次思考顧問角色的本質,不是提供標準解,而是以觀察、理解與引導,陪伴創業者一起找到願意行動的節奏。

顧問過程讓我一度使不上力

今年受邀參與中小企業總會的農業經營準備金個案輔導的計劃,輔導對象之一是在雲林的一個水稻青農。

最初線上輔導時,對這位青農的印象是「防備心比較重、不想多解釋什麼,對自己的想法也很堅持」,當時我感覺自己似乎幫不上什麼忙。他們不想要品牌重塑,而是把過去經營六年的品牌丟掉,另起爐灶。剛開始詢問原因時,對方沒有想要解釋,也完全不想保留舊品牌,我試著建議也許不要捨棄就品牌,或是可以跟新品牌同時並行,對方非常堅定要用新品牌,甚至希望徹底切斷過去,包括舊品牌與社群頁面,整場輔導過程像是設了防火牆,讓我一時找不到切入點。

當時有點擔心,第一場就這樣,未來半年怎麼進行?

觀察現況找到突破口

最後要結束前,終於找到一個突破口。觀察到由於他們社群內容非常豐富,加上農忙時根本無法花這麼多心力經營這些事情,因此我試著分享一個省力又多元的做法,一個活動、一場農事、一次收成,不要擠在一起只發文一次,那樣資訊不但過多,而且很可惜。

並建議對方,也許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用前(預告)、中(過程引流)、後(紀錄回顧)的方式去寫貼文,搭配生成式 AI,透過這些故事讓品牌有溫度,有鋪陳,有脈絡,一個主題可以產生多個貼文,而且不用再每天想發文主題,。沒想到這個小建議讓他打開耳朵,整個人好像活了起來,氣氛也緩和許多,讓我終於感覺到他願意一起來看這件事。

見面三分情,了解更深入

這週直接到現場輔導,千里迢迢到了雲林,明知最近因為颱風的關係,現場輔導沒辦法看什麼,但因為見面三分情,想著要如何能夠更多地瞭解這位青農並且提供幫助,索性就直接前往雲林,也跟對方聊聊這段期間可以為品牌做些什麼 ,一開始這位青農表示很感謝上次我給的建議,讓他這段時間省力很多,發文的主題也變得更豐富。

接著進一步聊才知道,原來青農想要把舊品牌砍掉是因為家族包袱的緣故,長輩跟整個家族錯綜複雜的關係讓他拳腳難伸,但因為熱愛這塊土地,想回來打拼,這幾年也因此學習到如何在長輩與鄰里親戚的壓力下用自己的方式經營出成果,真心讓人很敬佩!

學習轉變看事情的角度

在這次輔導中,更進一步聊到可以怎麼縱觀來看他的品牌經營與策略,並且如何搭配 AI 進行提問,而不再只是討論發文方式。也因為觀察到對方因為成長背景跟個性的關係,加上到處上了很多課、學習很多知識,甚至也是 AI 重度使用者,其實是樂於學習新知的。

最後一樣是請他用他習慣的方式搭配我的建議以及工具如何運用,而不是直接告訴對方「未來半年你該怎麼做」,舉例給他聽,讓對方知道成功案例的操作過程、好處及效果,並看著他產生興趣後,接著才進一步提出對方可以參考的明確做法。

顧問的價值從來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能在對方願意前進的節奏裡,適時拋出對的引導。

結語

每一位青農、每一個創業者都是透過不斷試錯學習到經驗,也許沒有標準解,但

他的思考、判斷與選擇,就是他的品牌在這片土地上的底氣

而顧問,就是在這個時刻,成為他「可以看見自己」的輔助角色。

延伸閱讀顧問筆記

Share:

Facebook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