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 的企圖心 — 設計軟體不再專屬於數位設計師
Figma 的產品研發走向:從軟體到協作平台
在 2025 年,Figma 擴張到不同市場,繼 Canva 創造出人人都是設計師的生態之後,Figma 不但開始設計不同產品,包含設計師可以建立與動態網站的 Figma Sites、能夠增強向量編輯與插圖功能的 Figma Drew;以及直接與 Canva 對標、專為品牌與行銷團隊設計的 Figma Buzz。看似為了不同族群設計不同產品,但實則將設計門檻降低、網頁製作門檻降低,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都可以架網站的時代已經來臨,即便 Figma Sites 目前產品還尚在測試階段,但可以預期不久的將來也即將推出正式產品。
而即便「Forrester 分析師指出,Figma Sites 目前在處理複雜後端邏輯(如用戶認證機制)方面仍顯不足,建議企業將其定位為前端快速驗證工具,而非完整解決方案。」(引用自 tenten)Figma Sites 的企圖心仍然顯而易見,他們要瞄準的市場並非是可以為複雜架構的網站提出完整解決方案,而是需要輕量的、個人的、迷你的、展示型的網站,即便如此,也已有足夠龐大的市場可以進攻,並運用其穩固的專業產品設計經驗、龐大的設計師用戶以及線上協作優勢,跟 Webflow、Wix Studio 和 Framer 等工具搶食這個市場。
Figma 2025 年的發展逐步走向設計協作平台而非僅是軟體,加上 Figma IPO 之後, 在市場的企圖心可見一班,這個原先專屬於 UIUX 設計師的專業軟體如今已經打破界限,向不同族群招手。尤其在這個人人都能能為自己創造自媒體的時代,一人公司的創業者越來越多,使用者與 AI 協作已是必然趨勢,在大量的生成式 AI 輔助產生的影音、圖像、內容等服務越來越多,生成品質當然也越趨成熟。
數位設計師的焦慮與市場結構變化
設計師焦慮的根源,同時被「設計門檻降低」與「 AI 共創」夾擊
這幾年曾經聽見不少受過專業視覺與介面設計訓練的設計師提到「很多會用 Canva 的人自稱自己是設計師、會設計」時表現出不認同的態度,但其實在 Canva 崛起之前,台灣市場上也已經可以時常聽到會用 Photoshop、Illustrator 但並非設計師本業的工作者,雖然當時對於「會用軟體 = 會設計」還是存在很多質疑的聲音,但這是整個環境的問題。因為
有這個需求,就有這個市場;有不要求品質或預算有限的老闆,就有提供這樣服務的工作者
在 AI 時代,許多工作者能夠輕易與 AI 共創作品導致「創作看似幾乎沒有門檻」,再加上 Canva 崛起後「人人都是設計師的狀況」感到焦慮與不安,擔心被取代。但內心可能還有個保護傘,認為太進階的軟體一般人不會使用,例如 Adobe 系列的所有軟體、Figma…等,沒有受過正規設計訓練或累積大量商業創作經驗的工作者用的是其他整合 AI 協作的服務或軟體,但當 Adobe、Figma 因應時代趨勢,陸續將產品開展成一般人更好上手的工具時,那個只屬於設計師們的「歸屬感」可能會受到挑戰,因此可能更加焦慮不安。
市場結構的改變:服務委託的兩極分化
過去幾年我協助企業主面試設計師時,總有許多轉職 UI 設計師的工作者拿著成千上萬圖層的 Figma 檔案來展示作品,使用 Figma 卻沒有任何元件庫、樣式管理的概念,即便如此,但對方服務的業主或老闆並不在意,工作者本身也不知道數位設計是可以透過專業工具建立工作流程。但也正是因為市場上有這樣的需求,才會發展成這樣的生態,對於會使用軟體的設計工作者來說,並非是他們的問題,只是他們選擇那樣的市場。
且在這個 AI 時代,這已是必然的發展。設計師與其焦慮不如擁抱新技術,接受現狀。起碼在這幾年,工具仍然是工具,但我們可以再提升自己的專業、學習新工具,更加有效率以及高品質地展現自己的專業外,也可以選擇市場,雖然也許在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自己選擇市場前,就被淘汰或是過不了自己那關而選擇離開,但若依舊對數位設計有熱情,我們還是可以思考是否要繼續這條路。
且現在各種 AI 資源唾手可得,不論是圖像設計、簡報設計、網站設計、介面設計…,也常聽到同業反應現在的 UIUX 或網站、系統專案報價老是被顧客嫌價格太高,表示可以找到更便宜的廠商,或對著 AI 多下幾次指令就能生成網站或圖像了,怎麼還報這麼高價?透過這個過程來殺價,對整個數位設計環境來說,確實容易讓設計師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工作團隊更灰心。
先前我也寫過一篇『AI會取代設計師嗎?數位設計師如何在市場區隔中脫穎而出?』曾經提到設計師該如何在 AI 人工智慧時代下所產生的市場區隔中脫穎而出,有興趣也可以閱讀這篇文章。如此篇及前述,數位設計市場結構也已經改變,未來商業委託案的需求與層級只會越來越分明,低價市場不見得會得到低品質服務,但高價市場肯定會得到更專業、更全面、更無可取代的服務。因此我們可以選擇
讓自己往可以提供更專業、更無可取代、更全面的設計服務前進。
數位設計師的破局之道——從會用工具走向解決問題
擁抱趨勢:與 AI 協作是必然
設計師與其焦慮,不如用開放的心態來擁抱新技術、接受現狀。工具仍然是工具,關鍵在於如何利用它提升效率,並釋放更多時間思考與創作。
- 給設計師:積極學習 AI 工具的操作,例如 Figma AI 外掛套件、熟悉 Adobe 的 AI 擴展功能、了解市面上其他生成式 AI 工具,並練習給出精準的指令(Prompt Engineering),試著了解 AI 的優勢與其侷限性,將其視為協作工具的幫手而非競爭者。
- 給企業/設計主管:鼓勵團隊嘗試 AI 工具,並考慮投資相關培訓、將 AI 導入工作流程或採購相關協作工具,確保 AI 導入能提升效率,同時維持品質和品牌一致性。
精進專業,回歸設計本質
除了持續精進技術、跟上整個時代的趨勢外,還要回歸到美感的培養與提升。
- 給設計師:將學習重心從「會用軟體」轉向「美學素養、策略思維、使用者洞察」。多參與跨領域知識學習,例如商業策略、行銷數據分析…等。
- 給企業/設計主管:在人才培養和招募時,應更重視設計師的「美感素養」、「策略思考能力」和「商業敏銳度」,而非僅是工具操作技能。
培養核心競爭力:成為為「人」解決問題的設計師
最重要的是培養對市場的敏銳度,更加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與痛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溝通的能力。
- 給設計師:練習設計思考,將設計成果與商業效益連結,用數據和商業策略語言與非設計背景的對象溝通,並積極參與專案前期的策略討論。
- 給設計主管:創造讓設計師參與策略討論的機會,將設計團隊從執行者提升為核心決策夥伴。鼓勵設計師學習跨部門溝通技巧,並將「解決問題」的能力納入績效評估。
- 給企業/經營者:能投資為「人」解決問題的設計師,也能培養企業的長期競爭力與市場差異化。
結論
如上述,除了設計師本身,提供相關數位設計服務的企業也許可以思考,未來雇用設計人力時,必須納入考慮的相關技能與具備的特質,設計師能提供的商業價值與市場敏銳度可以培養,但是否心態開放、是否願意持續學習、是否對「人」有興趣、是否對設計持續有熱忱、是否「願意」解決問題而非謹守自己對設計的堅持,也可能會是未來企業主在選用設計師人才們,與設計師們的職能與心態的增進上可以思考的面向。
延伸閱讀:數位產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