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嗎?」可能讓專案卡關?—避免 2 個溝通地雷,讓團隊運作更順暢

溝通地雷
在企業顧問輔導的過程發現,很多根本的問題出現在「溝通」上。團隊間、或跟客戶因為踩到了溝通地雷累積了很多情緒,結果事情就卡住了。溝通的對象、想達成的目的都很重要,不是自己講完想講的就可以,考慮聽者的感受也很重要,不論在工作場合、團隊合作、專案執行時,在這裡分享兩個常見的溝通地雷。

幾年前跟一個前輩學到的溝通方式,覺得超級實用,尤其適用在講話很急的人或是容易不經意惹毛客戶的技術團隊,在跟客戶、職場團隊或前輩說話時,可以盡量避免幾種回話方式,以免造成不禮貌或誤會,那麼,我們要如何在團隊中創造有效溝通呢?以下透過情境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

情境一:溝通時當自己是說明方

在描述了一段話之後,接著說「這樣你懂嗎?」「你懂我意思嗎?」如果還搭配急切或質疑的語氣,可能會產生誤會。

即便當下不是那個意思,但語氣像是在教導對方、質疑對方,或是可能覺得對方沒有反應,所以心急再次確認,但對方可能只是還在思考消化、或還暫時不表達意見時。尤其是反應比較慢的人,或是團隊中有 Z 世代的夥伴,不見得會馬上給予我們預期中的反應。

可以說「這樣我的表達有清楚嗎?」

避免不小心表現出自己是高姿態,並把對方當成理解慢、或聽不懂的人,而且事實上很可能真的是我們自己敘述的方式、用詞讓對方聽不懂。尤其是在職場上要避免跟客戶說行話,自己說了讓人聽不懂的話,還問對方懂不懂,簡直就是大雷包!

情境二:溝通時對方是說明方

對方說完一段話,甚至還沒說完,我們就急著表示「我懂!我懂!」「我知道!我知道!」,關鍵其實不只是說了什麼,而是急切地反應會讓人疑惑,所以剛剛說話你真的有在聽嗎?

比起急著說「我懂」,整理跟覆述一次對方話中的重點,這時候還可以順便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也不會造成自以為懂的狀況。而且急著說出「我懂!」是我們是真的懂,還是只想表現自己有在聽,自己理解力好?又或是,只是想趕快讓對方說完、馬上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真的想表達出理解對方的意思,比起說「我懂!」,說出「好的,理解您的意思」「好,了解!」可能語氣跟字面上比較不會容易讓人產生疑問。

之前碰過有 PM 急著說自己懂,結果客戶反問一兩個問題時,卻支支吾吾的尷尬場面。

當自己真的沒有很「懂」對方的意思,最好當下能直接詢問,否則弄巧成拙,讓對方覺得「你不是說自己都懂嗎?」

避免溝通地雷是順利合作的根本

溝通斷層不只影響專案,更是企業的隱性成本

不要讓錯誤的溝通方式成為企業內耗的原因。尤其現在職場上 Z 世代的溝通方式已經跟過去五年、十年、二十年相差甚遠,如果不夠理解可能會造成更大的世代斷層。

以上這些情境較適用在工作上的溝通,長官下屬、長輩晚輩、師長學員、或至親好友間可能有習慣或策略性的說話方式。當然,如果有條件地去實驗或許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幾年開始有意識地在調整說話的方式,考慮聽者的感受,以及當自己是聽者時的狀態時,換位思考,若自己是對方可以怎麼調整。企業內顧問時觀察到一些對談的狀況,發現很多根本的問題出現在「溝通」上,團隊間、或與客戶溝通不順暢因此累積了很多情緒,結果很多事情就卡住了。

溝通的對象、想達成的目的都很重要,不是自己講完想講的就可以,考慮聽者的感受也很重要。

若是溝通造成誤會,結果客戶就想撤案了、團隊還認為是客戶莫名其妙;合作上明明沒有階級分別卻因為溝通造成權力看似不對等,某一方說話比較大聲…等等,在溝通前,先思考看看自己真的想要進入這場對話嗎?真的有聽懂別人說的話,或是有想讓人理解你在說什麼嗎你的話嗎?還是只想說自己想說的話呢?

延伸閱讀:團隊管理與溝通
圖片來源:freepik 付費版

數位設計顧問-小米

小米 / 數位設計顧問

擁有逾 20 年數位設計經驗,擅長整合使用者設計、體驗與商業邏輯,獨特的『跨界翻譯』能力,協助企業在數位轉型中實現品牌與業務增長,同時也致力於培訓企業團隊提升數位效能,擔任團隊外部設計長、以及產品團隊陪跑教練。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