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gma 擴張與 AI 協作浪潮 — 當設計門檻降低,數位設計師如何不再焦慮,並為企業創造新價值?
現在已經是 AI 協作的時代,Figma 擴張(Sites, Buzz, Make) 與其 IPO 後的市場企圖心,正加速推動「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都能架網站」的時代。尤其繼 Canva 之後,Figma 這些發展看似降低設計門檻,背後卻是 AI 協作的必然趨勢。然而當這些工具讓創作「看似沒有門檻」,數位設計師除了焦慮以外,又該如何應對?
現在已經是 AI 協作的時代,Figma 擴張(Sites, Buzz, Make) 與其 IPO 後的市場企圖心,正加速推動「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都能架網站」的時代。尤其繼 Canva 之後,Figma 這些發展看似降低設計門檻,背後卻是 AI 協作的必然趨勢。然而當這些工具讓創作「看似沒有門檻」,數位設計師除了焦慮以外,又該如何應對?
當 Apple 宣布設計團隊將改為直屬執行長 Tim Cook,不只是一次人事異動,而是設計角色在組織中重新被定義,從Apple 設計團隊組織變化歷程中,探討台灣產品設計團隊面對最高決策者時,設計師與主管需具備的溝通、策略與文化建構力。
AI會取代設計師嗎?生成式人工智慧軟體越來越多,從文字、圖像、簡報、Logo設計到影片…,市面上這麼多的服務,創作者們跟設計師們難道真的會因此被取代嗎?要想調整或挑戰業主是否能夠被教育去「瞭解設計價值」,不如從我們的心態去調整,才能有機會在這個 AI 人工智慧時代下,所產生的市場區隔中脫穎而出。
即便台灣中大規模的資訊公司也不見得對使用介面設計有所要求,設計師交付產出也是過得去就好,長久下來設計師能發揮的空間有限、產出也是千篇一律,可能也會因此失去熱情。除了需要提高團隊對介面設計的認知以及重視程度,也需要再強化設計跟開發團隊的溝通,並且開始用實際優化後的成品去教育、影響顧客…
專案經理並不是一個簡單討喜的工作,許多技術工作者甚至管理者,也時常認定專案經理就只要出一張嘴輕輕鬆鬆就好,但專案管理本身就非常具有挑戰性。工作事項繁雜、工作時間碎片化,更要學習如何溝通協調能力。那麼,一位頂尖的專案經理,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能力,才能真正推動專案成功,甚至為企業帶來增長?
最近在顧問輔導的過程發現,很多根本的問題出現在「溝通」上,團隊間、或跟客戶溝通不順暢因此累積了很多情緒,結果事情就卡住了。溝通的對象、想達成的目的都很重要,不是自己講完想講的就可以,考慮聽者的感受也很重要,不論在工作場合、團隊合作、專案執行時,究竟要如何創造有效溝通才能達成目的呢?
從2000年代網路泡沫化後,智慧型手機上市、社群網絡媒體興盛、共享經濟時代與大數據時代來臨,到個人化服務,人工智慧崛起,數位設計在短短二十多年間的變化迅速,不論是應用到各種不同的領域都有著驚人快速的變化,近幾年AI相關設計軟體崛起,開始讓許多數位設計師擔憂未來的發展。
今年初在規劃年度系列讀書會時,當時一直很想著墨在美學、美感這塊,尤其是數位設計範疇很容易因為技術發展而忽略最底層的美學認知與美感鋪陳,因此就選了這本《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 作為讀書會的第一本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