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設計》閱讀心得 – 從日本地方設計大師梅原真的思維看台灣地方社區輔導的盲點

地方設計-閱讀心得
閱讀日本地方設計大師 -- 梅原真的著作《地方設計》有感,在台灣近十年來很多人關注地方創生,在十多年前許多企業團隊已開始在協助推動這件事,近年來政府單位更是投入相關資源與推動計畫支持地方創生的發展,只是這些計畫搭配為期一年的顧問輔導,真的足夠嗎?

過度理想化時很難提供持續性的幫助

當我們執行計畫時,會開始去訪談及觀察小農或社區目前在地發展的狀況,很多時候幾次的訪談或是僅僅一年計畫的陪伴與輔導,針對計畫上的目標的實踐跟成績,即便輔導單位或行銷資源公司有心,但能協助到的範圍還是有限。

對小農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站在對面伸出援手的我們,而是深入瞭解他們的需求,陪伴在他們旁邊,一起想辦法的人。

過去幾年我們也曾經因應政府計劃協助地方社區規劃包裝,想為不起眼的產品重新進行設計,在通路上架時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結果是社區很感謝我們,即便符合計畫成果,但無法實際運用在產品上,主要的原因只是因為原本的產品還沒賣完,所以沒有預算整批換掉包裝。另外我們建議的材質不論是環保或是質感取向,成本都太高,最後等到社區需要換包材時已經過了好一陣子,並且選擇較為低成本的材質。

這件事情的衝擊是來自於,我們總是想當那個站在對面提供幫助的角色,對於地方社區來說,如果我們要投入,若沒有真的花時間去深入瞭解地方居民以及青農、小農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外在資源的輔助也沒辦法解決根本的問題。當然這一次的經驗也成為我們後續在投入地方創生的創新設計輔導時,很重要的一個經驗學習。

但這也是在社區或小農、青農在實際發展上與執行補助計畫要兩全最困難的地方。達成計畫上的目標才能撥款,撥了款社區才有經費,但是社區要經營發展絕對不會是一次性或一兩年的事情,透過年度的輔導計畫,僅能在短暫的幾次輔導時間內陪伴與給予諮詢,雖然還是不夠全面且過於碎片,但我們仍盡可能提供給對方適合的建議。

日本地方設計大師-梅原真的創新設計思維

在閱讀日本地方設計大師 — 梅原真的書《地方設計》時,從書本裡作者所分享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梅原真創造了許多「看似不可能」的地方設計,從他親自到地方生活,去了解到當地實際的狀況,以及地方上的經濟發展困境,與鄉民共同生活,把當地居民認為「沒價值」的條件變成具有「絕對價值」的優勢。他認為

地方要真正創生,要先找回自立思考的能力

挖掘地方特色,並以創新的設計去發揚並維持獨特的風景及文化,才是真正實際的幫助。而不是去強硬將每個地方上的小鎮跟都市化的城市相比,或是讓他們發展成具有「都市化」的樣貌。

梅原真的經典案例非常多,最為人所知的其中之一是高知縣的《84Project 案例》。

高知縣的森林覆蓋率為高達 84% 的地方,為日本森林覆蓋率第一的縣,在這樣的條件下是不適合於工業發展,經濟開發的價值也相當低落。當地的居民甚至因此感到自卑。


但梅原真認為這個 84% 反而是高知縣具有「絕對價值」的條件,因此利用這個特點,發展林業復甦並供應建築業需要的原料,還進行整個計畫的周邊設計,例如將 84 變成一個 Logo、一句口號。並鼓勵當地政府的森林政策科改為 84 政策科,用幽默的方式來推動整個縣的經濟發展,最後就連當地計程車司機載客時也會用「84」當招呼語,讓這個原本令居民感到自卑的一件事,變成他們感到榮耀的事。

要先找回地方獨立思考的能力

從梅原真的理念與思維,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如前所述,我們不僅僅要陪伴在地方居民旁邊,還要讓他們懂得獨立思考,因為若只有一方在推動,地方上的居民不認為自己的產業發展需要突破或是創新,最後也可能徒勞無功,相當可惜。

創新的行動,最重要的是需要有開放的心態,並願意接納新事物與刺激。當然,每個地方、每個產業還有許多現實上必須需要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地方產業發展成「具有商業價值」這件事情是否是當地居民需要以及想要的,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斷還在學習與努力。

期待未來能夠持續以陪伴地方社區的方式,深入了解對方的需求及共同思考如何使用創新設計,來為其發展成具有經濟價值的路上盡一點綿薄之力。

企業透過行動支持地方社區永續經營的啟示

企業的永續行動反思

協助地方創生發展並不只是單純的公益、永續行動或一句口號,或僅是某一年為了撰寫與交付永續報告書達成審核目標。與其單純提供補助,不如思考如何透過專業能力或資源賦能地方社區與青農,創造可持續的雙贏模式,一次性的員工家庭旅遊、一年度的相關募款計畫、一次性的農產品購入也許能促進地方經濟、支持食農教育等,但若企業能夠透過不斷地提供需求或協助,讓地方社區持續穩定供給,即便不是大量採購或資金挹注,一樣有機會能支持到地方社區發展。

例如我所知道的凱斯整合行銷所推行的《企業永續茶水間計畫》,便是整合了花蓮的茶農,用說故事的方式推動不同茶農的茶包,打包成訂閱制方案推行至數家企業,不但可以讓茶農曝光,也能夠讓企業持續穩定地支持茶農生產,對青農來說,能夠得到持續穩定地採購除了是一個穩定的收入外,還非常具有正向鼓勵的力量。

人才培養與團隊韌性

企業在推行永續 ESG 行動或參與地方創生、青農輔助計畫時,可以讓公司團隊成員直接透過參與計畫來提升執行力,不但要從企業面,更要可以站在地方社區及青農的視角來思考不同面向的永續經營,並可透過專案來培養團隊成員的執行力、同理心及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對於人才的長期發展和團隊韌性建立極具價值。

結語

這本書給予我最大的啟發是,不論是地方設計還是青農輔導顧問,要透過我們的專業來發揮價值,不僅僅是一次性的參與而已

好的顧問不是「站在對面」提供理想化的方案,而是與客戶並肩作戰,發掘內在價值並提供可執行的策略!

另外,在輔導顧問的過程中也時刻提醒自己,提供解方時不只針對該次的諮詢問題,而是讓對方知道如何以全盤綜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與規劃未來發展。例如我們不只是告訴對方,如何撰寫一篇社群貼文,而是從經營現況及期望發展方向,來規劃整個發文架構以及策略,這樣一來,即便他們只能參與一個年度的輔導計畫,在未來,也能獨立思考他們的產品該如何設計、品牌該如何經營。

延伸閱讀:《地方設計》作者: 蔡奕屏

圖片來源:梅原真設計事務所、《地方設計》​

數位設計顧問-小米

小米 / 數位設計顧問

擁有逾 20 年數位設計經驗,擅長整合使用者設計、體驗與商業邏輯,獨特的『跨界翻譯』能力,協助企業在數位轉型中實現品牌與業務增長,同時也致力於培訓企業團隊提升數位效能,擔任團隊外部設計長、以及產品團隊陪跑教練。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